后之学者,却先须识义理,方始看得经。
事实上,所谓乾坤为阴阳之根本,本身就有同义反复的意味:如果阴阳意味着根源性的相反相成,则此种相反相成不可能从另一种更为根源的相反相成得来。以道观天地,则天地亦为万物。
而邵雍罕言卦变的原因,也可得到合理解释:成卦说主阴阳为本构成六十四卦,卦变说主乾坤为本生成诸卦,两者的观念基础截然相反。三阴三阳之卦的丰、旅本当来自泰、否,但虞注来自噬嗑、贲。旧说或以为辑者乃元人张理,王铁先生认为是南宋郑东卿所编,陈睿宏先生则认为两书为宋人所撰,但具体编者难以确论。《观物外篇》又曰: 诸卦不交于乾坤者,则生于否泰。原载《周易研究》 进入专题: 李之才 邵雍 易学 。
这时,卦变形式就要服从于解经的目的,通过牺牲卦象规律的一贯性、系统性来成全对特定卦爻辞的解释。⑩林忠军《象数易学发展史》第1卷,济南:齐鲁书社,1994年,第200页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二:夫道二,常之谓经,变之谓权。
于是感叹儒学之亡也久矣哉。而儒学实为正统派,乃任异部争鸣不息,旁行不离,如太阳居中,八纬外绕也,皇矣大哉。西洋哲学家谈本体,只是弛逞知见,弄成一套理论,甚至妄以其理论即是真理,而真理直被他毁弃。诸师始表彰六经,寻尧、舜、禹、汤,以至孔孟之绪,明道统之传,使人知人道之尊严,与中夏文化之优越,卓然异于夷狄。
在学统方面,他认为义理、经济、考据、辞章四科可以为《六经》摄尽,以《六经》为主,旁及诸子、道佛、西学。由此可见儒学在中国思想界,元居正统地位,不自汉始。
导读 熊十力《读经示要》融贯中西,平章汉宋,传承传统经学,以经学为学术基础,返本开新,重建儒家道统、学统、治统,建构新儒家哲学体系,直接影响其后唐君毅、牟宗三、徐复观等第二代新儒家,推动当代新儒学达到高峰。熊十力不仅重视《六经》,更重视《四书》,认为四书五经都是载道之书,所谓经以载道。因为经学衰绝,古人成己成物、躬行践履的学问遗失不再,于是年轻人大都去海外游学,学习时间短,见识不够,加上中国社会衰败,政治腐败,而激起的则是革命破坏的偏激之论。以一本性为道统的核心,为中国文化的大本大源,这是现代新儒家的主流共识。
于六经之全体大用,毫无所窥。故其手定六经,悉因旧籍,而寓以一己之新意。孔子自言‘好古敏求,又曰‘述而不作,曰‘温故知新。怀着对天道、对圣人的敬畏,扎扎实实地做修身养性功夫,乃圣学的实践途径与方法,正合内圣外王之道的全体大用。
孟子曰:‘夫道,一二已矣。失道,则不成乎人),官天地,府万物(人者,道生之。
所以我们学习经典,不仅仅背诵经典,要通过研读经典,由圣人之言,通圣人之志,这样才能明圣人之道。春秋、战国之际,诸子百家蜂起,如十日曜天,九州布地,繁赜极矣。
天道真常,在人为性,在物为命。熊十力论道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纯哲学的形而上构建,论学不是现代意义上书斋里的纯粹学术,而是常道与治术不可分离,于宇宙论中,悟得体用不二……推之治化论,则道器为一(器,谓物理世界。……六经浩博,而《大易》尤为奇特。其为道也,以见自性为极,以会物归己为本,以反身而诚,乐无不备,为功修之实,以己立立人,己达达人极乎裁成辅相,参赞化育,为功修之盛。《春秋》改制,《周官》法度,皆自《易》出。道统不过表示一中心思想而已。
甚深,难穷哉,圣学也。人类前途之希望,实在乎是。
以仁为道体,其发用于人生道德、社会政治的各个方面,忠恕诚信以仁为本,理财立政以仁为本,格物变通以仁为本,等等。常道者,天地以之始,生民以之生,无时可舍,无地可易也。
在他年轻时参加辛亥革命时,对宋明理学家的道统颇不以为然,后来随着时代变革,阅历增加,思想成熟,越来越意识到道统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,认识到重建道统为中国当务之急。首先受到攻击则是孔子和儒家经典。
原载于《湖南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,2021年第3期,第113-119页 发表时有删减,本文为未删减版 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熊十力 经学 儒家 。熊十力认为,经学包罗万象,经过漫长时间发展演变,到清代逐渐渐分为四科。国中学子,虽激而思变,然识者已忧其不为春笋生长,将为细麇潜滋。圣人之言,本来就是圣人之志的发皇。
……心性之学,所以明天人之故,究造化之源,彰道德之广崇,通治乱之条贯者也。盖儒学,自孔子承古代圣帝明王展转传授之学脉,而发扬光大之。
儒家之学统归根结底是仁学,他一言以蔽之曰:经学者,仁学也。且政治的分合,从未影响到文化学术思想的大归趋,此即所谓道统之相传。
儒学以孔子为宗师,孔子哲学之根本大典,首推《易传》。除了群经治道九义外,在《读经示要》中其他部分,如《易》《春秋》《大学》首章及《儒行篇》的论述中也包含有丰富的治道思想。
墨子尚贤、尚同、兼爱、兼利等思想,皆本《春秋》太平世义,而推演之。……夫志,气之帅也,人之命也,犹木之根也,水之源也。熊十力在《读经示要》第一讲开始部分即提出群经治道九义问题,或有问言:六经之言大道者,既得闻矣。此二大义不可分割,相辅相成,而存主是主要的,其实践途径是由下学而上达,夫圣学幽远,非仅事知解工夫者,可以契悟。
而《春秋》之元,亦同此旨。《易经》曰:生生之谓易。
仁体对整个治道具有统御作用,六经明仁道,显天地万物一体之实,以抑己私而归大公,福利全群,为治道之极。《读经示要》确立了熊十力作为第一代现代新儒家的历史地位,与其三弟子牟宗三、唐君毅、徐复观和张君劢、梁漱溟、冯友兰、方东美被称为新儒学八大家。
在道统方面,他以《六经》为本源,《四书》《孝经》为衍流,以阐发经典常道为主,重建道统。他说:《论语》《大易》《大戴礼》《中庸》之言道,互相证明。